<tt id="nzhgw"></tt>

  • <tt id="nzhgw"></tt>
  • <rp id="nzhgw"></rp>
    1. <tt id="nzhgw"></tt>
        1. 南京土木工程師解讀《史記》 全球速讀

          南京土木工程師解讀《史記》——

          通古今之變,讀懂中國人的智慧與風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王峰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中國5000年歷史上,誕生史書無數,卻唯有《史記》用文采斐然的文筆,立于史學、文學的巔峰;也唯有《史記》,用綿延千年的歷史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日前,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品讀〈史記〉人物》,讓人從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決策故事中,再次感受強烈的時代價值和啟示作用,而其作者顧海榮卻是畢業于河海大學的一位土木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是如何走上品讀《史記》之路的?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其評述內容有何獨特之處?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又有何借鑒之處?記者對顧海榮進行了專訪。

          掃除閱讀障礙

          打下較強的古文基礎

          記者:最初接觸《史記》是什么時候?大多數人對其敬而遠之,你對這本書有怎樣的認識?

          顧海榮:最初接觸《史記》是語文課本里的內容,比如小學課文《將相和》就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此后又零零散散地讀了一些《史記》里的名篇,完整閱讀《史記》原文是從2016年開始的,那時我剛過40歲。

          《史記》的文學性極強,讀起來并不枯燥,甚至有散文、小說的筆調,極具可讀性。事實上,我第一次完整地閱讀《史記》的時候,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從第一篇到最后一篇,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每天讀一點,連續讀了半年多。

          記者:《史記》行文艱澀,閱讀時會有障礙嗎?

          顧海榮:《史記》是文言文,閱讀的時候肯定不像讀現代文那般通暢,不過我有較強的古文基礎,“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此前都通讀過,《論語》讀了三遍,還全文抄寫了一遍。另外,我酷愛古詩詞,《詩經》《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都通讀過,也是案頭常備之書。當然,《史記》里有很多生僻的字,主要是不熟悉的官職、人名和古代地名等。我讀的《史記》是岳麓書社出版的,北師大教授韓兆琦評注的版本,里面注解很詳細。

          挖掘迷人之處從看故事到通曉古今人物人性

          記者:對你而言,品讀《史記》的內因和外因是什么?

          顧海榮:品讀《史記》的內因是一條邏輯鏈,喜歡讀書,喜歡讀歷史書,喜歡讀歷史人物,喜歡品味歷史人物,繼而寫成文字,站在橫跨時空的高度,對人物作出較為深刻的評價。外因是良好的家庭環境,當時兒子上初中,孩子他媽是老師,我們三個人每天一起擠在書房里。家里沒有電視的聲音,沒有游戲的聲音,只有書房里翻書和寫字的聲音。幽幽的書香,浸潤著心靈,讓人感到滿足和快樂。

          記者:不同年齡讀《史記》會有不同的感受。后來真正讀進去是什么時候?是什么樣的人物、什么樣的事件觸動了你?

          顧海榮:確實,不同的年齡讀《史記》有不同的感受。小時候讀《史記》,主要是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比如《鴻門宴》,就是一個戲劇性極強的故事。《史記》的故事性主要體現在對歷史事件細節處的描寫,用詞精練,讀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現在讀《史記》,還是會被里面的人物所吸引,但關注更多的是人性,以及對人性的思考。《史記》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他們經歷的事件都是真實發生的,從古到今人性是相通的,這些人性中的善與惡,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所以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不管讀什么書,關鍵是要有讀書的心境,有一顆安靜的心。我以前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在這種狀態下是沒有辦法靜下心來看書的。后來出差少了,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多了,也就養成了書不離手的習慣,現在我即使在出差途中,也會帶本書翻閱。

          記者:你所學專業以及你的工作、你所生活的環境,對你品讀《史記》有怎樣的影響和幫助?

          顧海榮:我大學讀的是土木工程。但是,我最喜歡上的課居然是《中國革命史》,或許是那個老師講課的風格比較幽默,十分吸引我。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在骨子里對歷史就比較感興趣。央視《百家講壇》開播后,閻崇年、王立群、紀連海等老師的講座非常火,我是一集不落全看了,還把配套出版的書籍都買回來看。

          南京是六朝古都,太多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里。從南京看中國歷史也是一個很特別的角度:司馬遷所處的西漢時期,南京叫秣陵,而秣是草料的意思;楚漢相爭的故事離南京也不遠;楚漢相爭的兩個主人公都出生在江蘇;而出土于將軍山明代黔寧王沐英墓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瓷器腹部即以較大篇幅描繪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畫面中有蕭何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也有韓信負氣出走的灰心落寞。

          評述58位歷史人物普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記者:《史記》自帶光環,你分別通過著書和用音頻形式進行品讀,在此過程中,有沒有對同類作品的借鑒與吸收?

          顧海榮:《史記》包含《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我選擇了《本紀》11篇、《世家》6篇、《列傳》30篇,涉及其中的47篇、58個歷史人物。包括勇有余而謀不足的項羽、善于反其道而行之的西漢開國功勛張良、實行“蕭規曹隨”的曹參、因喪子之痛為后來發起“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等等。圖書出版后,基于該書可讀性強,好多人都建議我用視頻的形式進行傳播。我嘗試著發布了幾期,發現點擊量遠遠超過我的預期,讓人很有成就感。

          “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項羽,一百個劉邦”,不同的人看《史記》會有不同的感受,對《史記》人物的評論,重要的是在閱讀過程中,啟迪智慧,看透人性,思考人生。

          記者:司馬遷作史,中心還是“人”,很多人物形象在《史記》中迸發出巨大的文學力量。舉一個你個人感受最深的人物形象,說說對他的認識。

          顧海榮:《史記》里有兩個人物,我為他們感到特別惋惜,一是項羽、二是韓信。這兩個人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蓋世戰神,都特別能領兵打仗,都是勇有余而謀不足,曾經與劉邦形成鼎足之勢,最終卻都死于非命。尤其是項羽,在楚漢相爭中,他的優勢漸漸喪失,繼而轉為相持,最終潰敗,這個過程特別值得人深思。項羽最終飲恨烏江,我總結了四個原因:一是不施仁政的殘暴行為,二是優柔寡斷的失誤決策,三是剛愎自用的小人之心,四是消極落后的政治理想。

          記者:品讀《史記》,你后面還會以什么樣的形式繼續下去?

          顧海榮:今后,我將繼續深入研讀《史記》。有一年高考作文,要求談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三人的感觸,我在書中正好寫了《千里馬管仲、伯樂晏嬰》,雖說是巧合,卻更堅定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責任感。

          經過兩千多年的大浪淘沙,《史記》依然像金子般閃閃發光,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和精神財富,我們有義務繼續傳承和發揚。所謂傳承,就是對《史記》進一步普及;所謂發揚,就是用正確的歷史觀,重新認識歷史,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推薦DIY文章
          中秋節的起源詳細分析:由古代對秋月的崇拜演變而來 全球實時
          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有哪些 豌豆的種子也是通過彈射傳播的 環球快看
          獨特的什么填上合適的詞語才好 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_時訊
          四級成績保留幾年 四級的保存時間只存在于什么保存時間內
          全球熱議:恒山索道多少錢 到了九龍壁先去懸空寺還是恒山寺?
          wow復活節攻略 魔獸世界里的復活節彩蛋是怎么來的? 世界快訊
          精彩新聞

          超前放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